特润格角落

今日想法, 或成明日笑柄。 明日笑柄, 却是未来笑忆。

二十三岁那年,自己还搞不懂的自己!

走在寻找人生为何的路上,度过了舒畅的大道、来到了狭密的小巷、交叉参歧的路口,尝试搞懂一直走在的路上,从哪里来、又通往哪里?

至小就幼信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,觉得自己拥有某种超能力,可能是像七龙珠里的哪位人物、或者像 Power Rangers 一样按一按表钮就可以施展救赎的壮举;是不是那时候起,过度相信卡通片成了如今的悲剧,不正常脑袋的开始!加剧恶化这种精神错乱不得不归咎于家中的藏书、还有阅读的偏好,总是爱看那些哲学小品、小故事,大道理,再赠哲言一句。然后就绕着那句哲言,用“异常人”所能理解的角度去辨释,所以在众人中还有一种高尚的错觉,我不是不正常,只是稍微异常;沾沾自喜的生活。

上了大学,发现自己的科系好像都充满着不正常的人类,然后就悄悄庆幸自己还稍微正常。三年后渐渐发现,原来这是一所收留不正常学生的部门、或则把正常人转化至不正常的工厂!经过一番讨论,为了不背负起不正常名义,所以就撤换了新绰号——大家比较有性格。所谓的不正常,其实就是你所想所做的和大众普遍认同与认知的不一样,就因此被标签上不正常。为什么又是一所制造不正常人类中心,莫过于成日所思所想、不是社会病态、就是自我探索,久而久之,人因自我探索的深入变得稍微透彻、也稍微异于常人;可悲的是,有些透彻,在规范的矛盾中,让人无从选择,最终走火入魔。


因着自小就蕴藏着不正常的嫌疑,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与被栽培;应该是时候公告不正常化的成功。由此,也是二十二年的生活以来,把很多简单的生活规则搞砸了,把复杂的生活看简单了,把该搞懂的、没搞懂,搞不懂的却一直以为自己懂;所以除了需要宣布不正常,也该承认搞不懂。


热忱?专一?

我常在想,是什么让自己沉浸在执着里头,好的坏的亦然。答案是不是终究需要在往事里探索?如果确实如此,我想家庭因素绝对错不了。应该,应该是因为在家中排行最小、家境不佳的缘故,所以自小很多的日常用品,跟想要的常常都需要用兄弟姐妹所留下的。犹记得每每开学前夕总会保有一些些的小期待,忘了几岁开始就拥有了这样的思维;新学期的开始,也意味着能够拥有新书包、新校鞋、新校服的时候!期待往往与愿违,母亲总会从某个角落、哪个亲戚、任何可能的淘出替代品。

渐渐的,对于能够得到某种物品的欲望,跌入谷底,只能说,可遇不可求。一旦得到心属的物品,就会把它当宝,然后就种下了对它(品牌)的专一,或者说“额外珍惜”会更恰当吧。时光倒退至十五岁那年,第一双价格过百的篮球鞋,欣喜分外。从此,对于球鞋品牌的选购,就是当初的、第一双的牌子、不曾更改。

直到大学大二那年,当所谓的专一品牌受到挑战,说实在的,很挣扎!究竟在爱与公义之间,选择该落谁家?课堂上,教授如此说道,谈论品牌与员工福利及剥削,身为消费者的我们,极需拥有明锐的意识,用消费行动去表态生产商的剥削行为!教授意义开始说,咖啡种植业的剥削、农物种植的剥削、廉价商品背后的剥削,此时,球鞋行业的剥削。教授继续举例,NIKE,是采用儿童劳工制成的,我们应该霸穿!说着说着……REEBOK也是,这就有一种所谓躺着也中枪的意思。逻辑很简单,它是我生命中第一双拥有的品牌球鞋,不曾拥有如此贵重的穿戴物品,面对着自己喜爱的、所专情於的东西、竟是因剥削他者而得的兴奋;该如何割舍仰或选择漠视?

有些时候生活就是这般的嘲弄人,我们一直喜爱的东西、再配合上诸多神圣的专情为由;偏偏这些以为崇高的信奉,竟然是一场剥削行为背后的包装!这一直信奉以来的信念,霎时化为乌有,专一已不复存在。然后还有一种热忱,信奉着它的价值连城、青春不可负的谎言,然后不理流逝的残酷,还誓要完成不可!然后把幼稚园的遗憾留到了小学、把小学的遗憾延续了中学时光、再把中学的憧憬给大学去负责;原来所谓的遗憾,也成了一种宿命,让逝去的青春、还要再还债。

很多时候,对很多得不到的东西,做不了的事都存有许多的憧憬,以为终究那么一天只要完成了,人生就不再遗憾;殊不知,它让生活更缺憾。这种感觉源于那一天,兑现遗愿的瞬间,才发现,原来苦苦坚持的,虽然得到了,霎时心却也淡了,当初的热忱,原来是那宿命在作祟,早已不复所在。究竟人生所谓的专一与热忱,它们是什么?抉择恐惧症的第一杀手,热忱与专一的矛盾。



爱情

经过二十二年的岁月,哪天突然的沉淀,我好像妥协了,“是不是自己只有被爱的料,却没有能够爱人的能力?”许久没有和友人坐下一同嘲笑昔日顽爱的我们。小一那年我们好像就学会了欣赏女孩,那点小动情,然后我们都默认了——那时还小。小男孩是不是都有一种歇斯底里的爱情传染病?一旦领头的先表态或不小心漏出了喜欢上一位女孩,大部分男孩都会群涌而上,然后好像有可以群爱的嫌疑,大家都秉持着公平竞争的原则。试问,有多少小男孩其实是真的喜欢上了那小女孩?更多的是,那股莫明的兄弟情,叫大家都有着同样的嗜好,玩一起玩的游戏、爱一起爱的女孩,那是小男孩的爱情吗。所以才有了那些年,我们一起追的女孩,好像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爱。

长大后开始明白,大家爱上同一个女孩是不会有幸福的,毕竟女孩是不能被一同享用的!让大家明白的,更多是开始寻求个人价值与身份的认同,开始知道自己喜好的女生是怎样的面貌;不再是当初的兄弟情——跟屁虫的恋爱模式。

根据Maslow,爱是人类一项基本的需求,感觉被爱与去爱,是让人通往更高档次的生活价值、寻求个人自信与尊严的必经之路。当然,爱可以是囊括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甚至那宗教氛围里的爱与关怀。如果爱是人类基本的需求,它会自然发酵仰或需要被指导?自然与被塑是自古辩论不休的话题,放下这话题,也许剩下的思考空间,我只会说,爱不应该被约束,让它发酵、让它被塑。当然更不应该强加完美的应许,而是当下的诚实面对。这是一段走过被约束的时代,父母的约束,看着朋友那般坚毅和勇敢地去爱,是已逝的青春无法换回的勇气。虽然看似叛逆,但有的终成眷属、有的结局收场、有的惊喜连连……这些需要被标签上牵手成功或失败的爱情故事,在一切已成往事的时候,对或错还那么重要吗?它们最终只是成了活生生的榜样或教训、幸福或咒诅,就如此而已。

活过了人生开始感受爱的日子已有三载吧?那些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,对爱不同的要求,一旦放缓了步伐,你就发现自己被抛得远远的。曾经只需要的纯朴与疯狂,慢慢步入踏实与现实,稍微慢了拍,以为某些爱的特质是恒古不渝的,然后期待于始至终都能浩然纯朴的去爱,然后才明白,所谓的恒古,是有先后次序之分的。

来段小插曲;今天有人问(今天指的是何日就不说清楚了):“你长这么大了究竟追过几个女生呀”?我假冒愣住,她随即改口,是问你大学的时候啦,大学追过几个?我继续东张西望的,借几只手指的在数、拖延。“一个 ……”? 然后就有人插口接着说,这种绝佳时刻当然是潜逃啦!也许某种数目字要是说了出来,真的会挺可悲的。停顿了片刻,想回第一句话,好像并不是谦虚过度,而真的是那样吧。




未来!

哪天我们这些大三生无辜的被叫去毕业生如何填表格的讲座。大伙儿都很好奇,大三生距离毕业还有一年,怎么叫我们来听呢?就有人提问院长这个问题,结果院长得知在场的占全数都是大三生,立即脸红耳赤的尴尬,还引来哄堂大笑的。心想,这院长也未免太逊了吧,就这么简单的提问,而且很明显的还是道愚弄题,就这这么简单被打垮了!对我而言,这些为了提问而提问的人,会不会也被自己的提问给愚蒙了呢?那个被提问的人,会不会也在传授着自己其实也不清楚的讯息?我们活在的现在,想着听着的未来,其实它更像是一个的觉醒。一年后还早吗?断然不早了,这问题早在小学,甚至幼稚园就被问过了;同学们,你们长大后要当什么呢?也许是时间久了,我们听腻了,觉得老套了,不想想了……结果一段的厌倦且放空,回个神才发现,还有半年,我们就被迫飞翔,再也没有那以往埋怨着束绑我们自由的鸟笼,挪心自问,我们飞得起吗?它有些矛盾,它是阻碍,同时也是安全区。

毕业后感觉上自己并不是来到了十字路口,因为面对选择,我更加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有什么出口。更正确的形容应该是来到了单轨跑道,只能没有理想与思想能力的朦胧继续带往未知的前方,然后连回头的路都变得太远。如今认知的未来,是习惯主导的未来。习惯就是一种的生活模式,由于长期的生活在某种的思维模式里头,身边接触的都是让自己舒服的环境,结果换个场景后,才发现自己的能力何其有限。为了避免在还容许放荡的年代错过最后的体悟,狠狠的挣脱那习惯的生活模式,这两年就开始尝试不同的生活可能性。做销售吗?也许在写过的部落——“工作那些事”里头稍有透露,是脸皮薄吗?还是仍然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,然后才说不适合?也尝了学术界的收集资料人员,这种生活还不赖,也许是不需要面对那么庞大的责任、没有太多认知的道德冲突,勉强还过得去。研究人员一职,能活吗?

最近由于也被超级演说家给吸引了,所以口痒痒的想学演讲。原因很简单,於我而言,讲话应该远比唱歌容易很多很多,所以这是为什么没有被我是歌手2影响!就在某个晚上,才看完超演就接到了通电话,取代大哥去讲座。不曾如此豪爽的,完全没有考虑后果的答应了!所以也算是生涯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地方,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给讲座,对象还是要特别挑选的坏学生,过程虽然惊险,至少还算顺利过关。结果一讲,就连续两天的体验了成为讲员的体验。如果把它发展成一份工作,能吗?始终还是面对着人群自备症。终于,摆脱了一切的政府部门、非盈利组织,侥幸的被挤进了雀巢当实习生,成功地完成了想要尝尝当个大公司循例的职员,结果才两天,就被打垮了!不行呀!是因为这二十多年来都不曾的习惯还是它根本就不适合我呢?

毕竟,生活绝大部分是习惯,是和你一起生活的人所共缔的一种潜习惯。就打个比喻,当还是个单身棍的时候会想,钱这回事,有多就吃好,没有就吃少;可是当发现,生活需要成双的时候,这套理想早就该被判死刑!生活在仍被标签的小乡村小康家庭来说,旅行是种可遇不可求的奢侈,再加上身边朋友也没有这种常见得可以被羡慕;偶尔有空了,就去血血拼、溜溜嘛嘛档、唱唱KTV……就好的生活习惯,旅行真的可以不符存在。长大了,当身边的人都开始说旅行、通达了,当网络都充塞着旅行的意义与诱人的享受;当身边的人都把旅行成为了生活的必要守则,才发现,曾经的过去、活着的现在、朝向的未来,生活模式正在面对着极大的冲击。曾经因为在同一种社会规范里头活得好好的,未来正在面对着新一套规范的审核,生活显然在曾经的极度习惯中沦陷。生活素质的要求大幅度的被提高,相对应付的能力却原封不动,未来,可以选择退后,从新回到原有的规范里、也可以残虐的鞭策自己符合新大众的规范,而且这样也会让自己更感觉安全,还是存在着第三选择?




时间

可恶的我就是很容易随波逐流,总会因为别人说一说、夸一夸,就砸个头去符合!就好象最近的我是歌手2,原本对周笔畅不甚好感的,结果被朋友说一说、唱一唱;就又爱上了她的曲风,幹!就是没主见没喜好,所以连要爱谁都抓不了主意!说回周笔畅,听了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,重播了好几个星期,突然颇有感触地,恰巧那超演也来了这么一个题材;对于时间的紧绷,是时候认真的。

面对时间的口头禅往往都是,“慢慢来啦,还有时间”,结果每次一拖再拖,就把许多需要完成的事物都赶在最后一秒才做,很幸运的,每次都成功过关。那所谓的颇有感触是,对,每次都侥幸的把东西完成了,可是同时候也牺牲了很多时间无法重来的遗憾。犹记得熬论文的那段日子,由于一开始没有积极的筹备,结果都赶在结束一个学期的前几星期里埋头闭关。面对许多的邀约,都有一个憧憬的答案,等!等我写完了论文,我就有时间了。或许这也是一种的动力来源,不论怎么苦怎么挨,都不能放弃,誓要呕出来,况且还有那么多“等”的承诺在等着去履行;毕竟口头支票不是我的癖好。

一切如预期的成就,终于呕了出来,结果等着的不是去兑换“等”的承诺,而是另一波需要完成的任务,结果继续地说,抱歉,再“等”,等我把所有的文件呈交了,就得空了!努力的把那恼人的文件处理了,才发现,“等”的人不是个个都必须为你而活的,也许遗憾、也许可惜,可是错过的事实毕竟无法重来与弥补。好吧!能兑多少就多少,结果还是一样的,以为得空了,却又错看了时间,接踵而来的任务是一件又一件。许多“等”的承诺,早就履行不了。

又是一次的突然,突然发现时间似流水,曾经是小溪般的缓慢让人觉得沉闷、随后像层层浪花让人留恋、如今却像山洪让人惊恐。究竟时间都是哪了,时间都被“等”给当了。时间,还能如何被消费?



后记

本来决定在刚满廿三的那天刊登为自己的不正常简录,结果却无法在预期的时间里完成,也把许多原先的想法忘了、可能也严重的离题了。同时也感谢陪伴的咖啡伙伴,有Coffee AmoCappuccinoHot Shots XXX LatteStarbuckMocha Frap + Banana;乔装的生活暂时又告了一段落,真的需要不再乔装。




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